新闻中心
央媒观豫 | 河南商丘:“好人”新风润乡村
“二哥,今年多大了?” “18!” 已经当了奶奶的谢玉真今年61岁了,可“最烦”别人问她年龄。她说话高腔大调,走路似一阵风,干活的麻利劲儿不输年轻人。 “二哥”这称呼是咋来的? 提起这,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郭土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文竖起大拇指:“有一回,村里出义务工种竹子。下午收工后,就她一个人坚持干到伸手不见五指。第二天凌晨5点钟左右,她就又到了工地,大伙上工时,她已经完成两个人的任务量了。大家都说,这人干活比小年轻都掏力,‘真二’!” 谢玉真的“二”还体现在对待村里的公益事业上。2021年,村里以200对鹦鹉为基础发展鹦鹉养殖,约定净利润村里和她对半分。 此后,凭着“二劲”,她与鹦鹉“同吃同住”,硬是在第二年就把效益提升到了60万元。鹦鹉养殖成了郭土楼村集体收入的“金饭碗”。村里给她按约定分钱时,她坚持集体花钱的事项多,只要5万元。 “二哥”的名号就这么被叫成了习惯,后来,这个名号成了村里好人的代名词。 “村南到村北,‘二哥’能成堆。”“好事做成筐,穷村大变样。
踏上红色土地|吕梁深处的抗战记忆
在晋西大地上,吕梁山脉纵贯南北,它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是由晋入陕的天然门户。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八路军挺进山西,相继创建了晋西南、晋西北和绥蒙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之后这三块根据地统一为晋绥边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晋绥边区的党、政、军、民共同努力,在黄河东岸筑起一道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强屏障。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吕梁兴县。在这里,他动情地说:“吕梁我是第一次来,我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在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同当年在晋绥边区参加对敌斗争的老战士们亲切交谈时,总书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让我们走进吕梁,重温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抗战故事。
新华社政论|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与人类和平事业的捍卫者(有声版·第二章)
(有声剧版)新华社8月28日播发《新华社政论|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与人类和平事业的捍卫者——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诵读嘉宾李立宏演播“第二章”。
心相近|“共同的宝贵财富”——美国史迪威家族传承跨越太平洋的友谊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畔的山坡上,一座史迪威将军的新铜像9月4日揭幕:身背卡宾枪,右腿迈步向前,望向远方。史迪威将军的曾外孙女南希·米尔沃德和苏珊·科尔为铜像揭幕。此前一天,她们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米尔沃德说,中国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发展,这样的理念“令人动容”。2023年8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给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的复信中指出:“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史迪威就在这里”在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家中,耄耋之年的伊斯特布鲁克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特意翻出了一张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老照片,用手指着照片中甲板上军官站立的一侧,“史迪威就在这里”。伊斯特布鲁克说,为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史迪威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付出不懈努力,也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8月11日,史迪威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在家中翻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