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河声丨安澜之变:答案藏在那份坚定的承诺里

一条大河,一部史诗。一个民族,因它而生。一个国家,为它而治。治国先治水,水治天下安。所谓“天下大治”“长治久安”,其最初的寓意,就是江河安澜、水利发达,老百姓才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黄河兰考段。 吴永刚/摄一说到“安澜”,这是清代地方官员奏报黄河汛期没有决口的专业术语。“黄河安澜”这四个字,曾是呈给皇帝的最高荣耀。然而,历史上的“安澜”一戳就破,脆弱得像一层窗户纸。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华文明史几乎就是与黄河水患的搏斗史?为什么古人始终走不出“治”与“乱”的怪圈?答案就在于古人与这条大河相处的模式之中。大禹治水,划分九州,从文明的源起,治水的成败便与“天命”紧密相连。治河成功,是王朝受命于天的功绩;大河一怒,则足以动摇国本。朝廷把治河当成天大的事,却也把自己逼进了无法挣脱的宿命里。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文明里,面对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人类的力量终究有限。汉代王景治河、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皆是以举国之力,也只能换来一时一地的安宁。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余年,黄河决溢150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