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技能照亮前程 豫见精彩未来 河南省启动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
本报讯(记者 王向前)7月15日是第11个世界青年技能日。当天,“技能照亮前程豫见精彩未来”——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郑州启动。中央驻豫、省主要新闻媒体及郑州、洛阳市属重点新闻媒体等20家单位派出30多名一线记者参加启动仪式。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技能河南”建设目标,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化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省技能人才达19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85万人,他们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本次活动旨在将世界青年技能日理念与全国技能大赛平台有机结合,生动展现河南青年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艺与职业风采,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的浓厚氛围。 启动仪式现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带电作业技术专责陶留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② | 油城破“油”而出
当秸秆织就霓裳,石油变身“塑料黄金”……曾经单色调的“石油城”实现了华丽转身,因地制宜地把传统生产力“玩”成了新质生产力!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邀请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孙德中一起,围绕濮阳市建设新材料产业高地的生动实践,就“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德中 屈芳 王映 逯彦萃 贾永标 一进濮阳满眼新。 这个曾经的石油重镇,如今正嬗变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破“油”而出的抉择,藏着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新时代的跃迁之路:对“转”的实践,对“绿”的追求。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锚点又在哪里?盛夏时节,本报调研组走进油城,访新、问新。 鲜活的探索就涌动在企业车间,在研发平台,在田间地头——废弃油脂蝶变航空燃料,秸秆涅槃为生态塑料,传统石油副产品脱胎换骨打造高端主线,实现价值的跃升…… “濮阳兴于
烽火林州启新篇:从抗日根据地到产业新城
新华社郑州7月15日电(记者刘振坤)“这里是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旧址,很多抗日将领都曾在这里驻扎”“这里是德兴货栈旧址,经营日用品、医药等,为冀鲁豫根据地提供了充足物资”“这里是八路军抗日完全小学旧址……这里是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夏日炎炎,在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任村村,一处处革命遗址静静矗立,63岁的义务讲解员张伏生穿梭在大街小巷,讲述着边区军民英勇抗战的烽火故事。 “1940年初,八路军总部决定向逼近林北县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发动磁武涉林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使以任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张伏生站在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旧址内,向前来研学的学生们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林州境内的著名战役。 张伏生在讲解抗日故事。新华社记者 刘振坤 摄 “我爷爷当时是中共太南地委的一名联络员,小时候常听他讲抗日故事。”张伏生说,受家庭影响,他从27岁便开始自发收集抗战时期八路军散落在民间的抗战史料、抗战实物。“36年来我收集了3000多件抗战实物,希望年轻人能够铭记历史,将红
持续高温!黄河桥上的“驭龙者”
暑运以来,郑州桥工段干部职工利用作业“天窗”对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的线岔设备,进行综合整修作业,全力确保列车安全通过。(人民视觉:曹源)7月14日上午10时,中原大地暑气蒸腾,预报高温直逼40摄氏度。国铁郑州局郑州桥工段的线路工们整齐列队,迅速登上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今天要对7.2公里的钢轨、螺栓进行全面检查,大家重点注意道床石砟状态,一米都不能漏!”线路工长张珩的声音带着坚定穿透热浪。这座横跨黄河的钢铁巨龙,是郑太高铁与京广铁路共用的交通动脉。自2014年通车以来,它与上游的郑州黄河第一桥、第二桥并肩而立,三座铁路大桥如同镶嵌在母亲河上的明珠,既见证着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也承载着千万旅客的归乡路与出行梦。张珩带领的这支队伍,便是守护这条巨龙的“驭龙者”。面对近期连续高温考验,铁路部门迅速启动高温预警应对措施,张珩在添乘机车的基础上,组织职工在高温时段开展拉网式安全排查,重点巡视各大车站和黄河大桥等关键处所,检查无缝线路、曲线设备的质量状态,充分保障铁路行车安全。张珩手持检查锤,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