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② | 油城破“油”而出

来源:   |  
2025年07月16日 12:08:48
分享到:

  当秸秆织就霓裳,石油变身“塑料黄金”……曾经单色调的“石油城”实现了华丽转身,因地制宜地把传统生产力“玩”成了新质生产力!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邀请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孙德中一起,围绕濮阳市建设新材料产业高地的生动实践,就“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德中 屈芳 王映 逯彦萃 贾永标

  一进濮阳满眼新。

  这个曾经的石油重镇,如今正嬗变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破“油”而出的抉择,藏着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新时代的跃迁之路:对“转”的实践,对“绿”的追求。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锚点又在哪里?盛夏时节,本报调研组走进油城,访新、问新。

3.jpg

  鲜活的探索就涌动在企业车间,在研发平台,在田间地头——废弃油脂蝶变航空燃料,秸秆涅槃为生态塑料,传统石油副产品脱胎换骨打造高端主线,实现价值的跃升……

  “濮阳兴于油而不困于油,唯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彻底打破对传统化工模式的路径依赖,重塑城市产业新形象。”濮阳市委书记万正峰说。

  采访中,调研组从三个侧面“三看”油城之变。

  油之变  地沟油何以“飞”上天

  走进位于濮阳工业园区的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排装着油体的玻璃瓶引人注目。

4.jpg

  河南星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区。马绍坤 摄

  这些瓶子次第排开,展示了“餐饮废油”变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过程。地沟油凭啥“飞”上天?董事长张振辉介绍:“靠的就是这些小瓶里的新质生产力。”

  他说,公司自主开发废弃油脂制备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攻克了特殊反应器装置改造和独特配方催化剂选择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也打开了公司发展新赛道。

  2024年1月,君恒生物成为全国首家获得SAF适航证的民营企业,目前已具备SAF年生产能力30万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产品出口欧洲地区以及日韩等国家,成为生物能源赛道的佼佼者。

  “明年公司新装置投产后,生产规模可扩大4倍。”张振辉兴奋地说,届时公司有望跻身世界级SAF生产商供应商行列,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生物燃料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油”到“油”,脱胎换骨。地沟油的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一个行业的环保难题,也推动着自主创新的企业通过科创引领,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调研组走出工厂,不远处的田地里,俗称“磕头机”的游梁式抽油机,正在不知疲倦地“探访”着深埋地下的原油。而即将投产的君恒生物二期工厂,在新技术加持下,一旦开工即可实现“开车三年不停车”——

  这也是一种“油”的接续。新质生产力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交替与延续,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鲜明而有力的注脚。

  绿之变  小秸秆化身“魔法棒”

  7月,骄阳下,中原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走进南乐县,以往无人问津的秸秆在这里成了“抢手货”。

  “这里可存放1万吨秸秆,辐射农田面积5万亩。”西邵乡秸秆收储点负责人王玉扣指着堆积如山的秸秆卷说,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秸秆,只要让它们在南乐“走上”一圈,就能变成绿色生态发展的“魔法棒”。

  在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式各样的定制塑料袋正有序下线。“这种塑料袋就是从秸秆中提取原料生产的,实现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资源,使用后埋在地下可全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避免了白色污染。”该公司负责人说。

  对于地方经济而言,传统产业在转型中实现跃迁,靠的是什么?调研组在濮阳看到的路径是:统筹谋划、聚链成群。

  在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内,擅长变“魔法”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这里拥有全国唯一的非粮生物基降解材料闭环产业链,链上企业个个身怀绿色绝技。

  看上游原材料,年产能12万吨的星汉生物高光纯L-乳酸,品质全国领先;

  看中游制品,龙都天仁公司突破“丙交酯合成聚乳酸”技术瓶颈,年产5000吨聚乳酸的示范线已试车成功;

  看下游终端产品,可降解一次性餐具、薄膜、水稻育秧盘、被服等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龙都天仁公司同类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从一企之兴到一业之链,科技创新和绿色循环生生不息,映照出濮阳动能转换的充沛活力。

  壤之变  老产业重构“新”基因

  一路看,一路访,一个问题萦绕调研组成员心间:濮阳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转型的战略抉择,如何根植传统产业土壤进行战略重构?

  位于范县的盛源集团,近年来通过布局新材料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鲜活的观察样本。

  在企业展馆里,从蓝牙耳机、眼镜、手机,到航天工业、新能源产业、无人机制造,盛源集团研发生产的特种工程塑料服务了千行百业,更站在了业内的金字塔尖。

  “从3.8万元军转安置费起步的石油运输队,如何一步步变成资产规模70亿元的新材料集团?”这是调研组的提问。

  “不断转型升级,瞄准前沿新型化工产业。困难是多些,但企业有未来。”这是企业的回答。

  通过芳构化技术,摆脱传统化工产业低效困境;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实现附加值提升;通过横向布局一系列特种新材料,形成多赛道协同优势……盛源集团的发展,始终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沃土,在传统产业的土壤中培育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恰与濮阳这座城市的转型同频共振。

  “濮阳是中原油田勘探开发腹地,化工基因与生俱来,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在万正峰看来,正是有这些厚实的“家底”,濮阳发展化工新材料才更有底气、更有依托。

  近年来,濮阳正以65平方公里新型化工基地为依托,驱动新材料产业崛起,重构城市的“新”基因密码。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次作出部署。濮阳实践提供借鉴: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由此形成的发展合力,将有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由此放眼中原大地,一幕幕传统产业嫁接现代科技后成为新名片的图景不断涌现:新乡围绕小麦做文章,从中提取丝滑的绿色纤维;商丘将铝箔的厚度做到0.004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五分之一;鹤壁将尼龙切片在300℃高温下通过热辊牵伸定型成尼龙66工业丝,直径不到头发丝三分之一,却能承受10公斤的拉力10年不断裂……

  因地制宜、循势而行,以“新”为出发点,以“质”为锚点,以“生产力”为落脚点,更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脚下这片土地里找答案。

  “两高四着力”大家谈

  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png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涛,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孙德中一起,围绕全会确定的“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工作进行交流。

  孙德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近期我们在濮阳市调研看到,当地凭借传统石化工业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还建成了河南最完整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放眼全省产业发展,濮阳的做法和成果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对标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的任务,河南如何布局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李建涛:近年来,濮阳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逐步培育形成了生物降解材料、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等特色产业,在新材料产业高地建设上加速起势,成效突出。濮阳的做法告诉我们,新质生产力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从实体产业中生长出的创新根系;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濮阳立足资源禀赋、破解转型困局,将传统产业裂变新质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在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时强调,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大文章,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攻坚任务和系统工程,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加快构建特色和优势更加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孙德中: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经历深刻调整,我们要主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制造强省,我们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将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李建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制造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路线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河南来说,建设制造业强省,基础和前提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聚焦“两高四着力”,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是实施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对尚未实施数字化改造的企业,“一企一策”制定转型方案,聚焦研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部署标准化、可推广的智能应用场景;对已实现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的企业,推动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编制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一图四清单”,推动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实现“链式转型”;抢抓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机遇,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工业大模型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软硬件适配中心,全面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聚焦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食品、煤炭等11个传统产业,分行业实施提质升级,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推动郑州、洛阳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组织开展省级试点县建设。推动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产品+服务”的服务型制造,开放创新研发、检验检测等平台,完善共享服务生态,赋能上下游企业服务化转型。

  三是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超硬材料、现代农机装备两个国家级集群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以科技、人才、金融赋能为着力点,大力支持新型电力装备、现代食品、智能终端等领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筛选基础好、潜力大、成长性强的细分领域,开展省级集群认定工作,为争创国家级集群奠定良好基础。

  四是实施开发区能级提升行动。以园聚链,积极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引导开发区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围绕全省链群体系选准产业、细分赛道,优化产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避免“内卷式”竞争。提高开发区管理服务效能,优化开发区运营模式,提升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功能完备、协同有力的产业配套体系。

  五是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整合配置资源能力,打造一批国家级链主企业、领航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新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强标准、品牌建设。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分级培育库,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独门绝技”,提高细分领域的掌控力和话语权。(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辉 整理)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行:芦瑞 阙爱民 杜君 张培君 轩轶 梁栋 侯皓 张晓静

版.jpg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