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丨无人机有了“火眼金睛”

 □本报记者 李林 赵阿娜  当下,低空经济热度正高。谁承想,支撑低空经济“高飞”的背后,离不开一张“网”。  7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安阳无人机产业园的蓝天实验室,走进低空空域管理和应用开发研究中心,只见一组闪烁着蓝光的通信设备正实时传输着无人机飞行数据。  “这是我们为低空经济编织的低空智联网,每一次信号跳动,都在为低空经济发展蓄力。”该中心副主任、中国联通河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联通”)科技创新部总经理赵松晖轻触屏幕,话语间难掩兴奋。  何为低空智联网?  “低空智联网是指在低空空域中,利用通信、感知、导航等技术,构建的具有通信、监控、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化数字网络系统。”赵松晖解释。  作为我省唯一聚焦低空经济的省级实验室,蓝天实验室自去年2月落户安阳以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河南联通作为蓝天实验室牵头组建单位之一,第一时间派科研团队入驻实验室,一把“智联钥匙”就此插入低空经济发展的“锁孔”。  低空智联,满满“黑科技”。  一张“网”覆盖广。去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