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空中网格员”上岗记
图为无人机沿着安阳河河道进行巡查时拍摄的画面。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林 赵阿娜 正值汛期,漫步安阳河畔,时常能听到“嗡嗡”的声响。抬头看,便可见无人机飞跃在空中,沿着蜿蜒的河道进行巡查。 这位“空中网格员”的“上岗”,让当地河道巡查工作实现了从地面到低空的华丽“跃升”,成为防汛应急的新利器。 8月20日,安阳无人机产业园内,技术负责人韩梅熟练操作无人机遥控器,显示屏上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里,河道细节一目了然:水面漂浮物、河道杂草、堤坡冲沟土质……这些曾让人工巡查难以快速全面掌握的情况,在无人机“透视”下无所遁形。 “以前徒步巡查要两个多小时,现在无人机十分钟就能全覆盖,连芦苇丛里的暗沟都看得清清楚楚。”韩梅指着屏幕上闪烁的红色标记,这里刚发现一处被杂草掩盖的排水口堵塞隐患。 回溯往昔,“三沟一渠一河”日常巡查曾是件苦差事,主要依赖人工徒步或船只作业。“徒步巡查,视野范围有限,面对漫长河道,效率极低。而且,一旦遇到复杂地形,不仅行进困难,还可能遗漏严重隐患。”北关区应急救援调
蓝白交织的东方美学!一起解锁青花瓷起源密码
青花瓷,以一抹清雅艳丽的幽蓝,成为中国瓷器艺术的代表之一。那么,青花瓷最早诞生于何时呢?接下来我们再到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去探访正在进行的国内首个唐代青花瓷专题展,透过上百件珍贵文物,解锁青花瓷起源的神奇密码。在一众较为完整的展品中,我手边这几块残损的瓷片格外引人注目。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这些在扬州市唐代地层中陆续出土的青花瓷片,开启了学者们对于青花瓷起源的探索。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信应君:1975年发现的(国内)第一片唐青花瓷瓷片,经过考古的研究,才认定唐代青花瓷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改写了青花瓷的起源,把原来认知的元青花向前推了300多年。总台记者 艾泽乐:现场最重磅的展品,是这两件体形硕大、图案生动的唐代青花塔式罐,其中一件的罐身上绘有一个手持弯钩击球的童子,而这实际上就是唐代社会流行的步打球运动。总台记者 艾泽乐:展厅中专设了一块船型展示区域,专门讲述唐青花出海的故事。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船上装载的67000多件器物中,有3件完好无损的
时政纪录片丨雪域情深——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纪实
六十载斗转星移雪域高原 换了新颜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跨山海 共庆祝 绘蓝图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时政纪录片全景记录习近平总书记西藏之行
幸会中国 | 守护珊瑚之美,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些地方,藏着人与自然最和谐、最动人的相遇。纪录片《幸会中国》走访全国12个生态样本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真实而温柔的故事。这一站,我们来到了海南三亚,一同潜入这片生命蓬勃的蓝色世界。在蜈支洲岛,中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海洋守护者们花了数十年时间培育了30万株珊瑚,构筑起了一座真正的海底“长城”。海底的珊瑚如森林般繁茂,消失的鱼群也因此重回海底家园,海洋生态仿佛重获新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这里的生态修复不仅彰显了保护的重要性,更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的生动实践。中国坚持守护海洋生态,用行动书写“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幸会中国》,记录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