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今年前7个月河南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2.3%
本报讯(记者 王歌 通讯员 侯方健 石琳)今年前7个月,我省外贸持续保持韧性增长。8月14日,记者从郑州海关获悉,今年前7个月,我省外贸进出口额4833.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2.3%,高于同期全国增速18.8个百分点,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3243.1亿元,增长32.8%;进口1590.7亿元,增长5.4%。 加工贸易、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合计占比超五成。前7个月,我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165.7亿元,增长18.5%。同期,加工贸易方式和保税物流方式合计进出口2650.4亿元,增长25.6%,占54.8%,增加1.4个百分点。 进出口产品方面,我省出口农产品、白银等特色产品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出口98.4亿元、77.8亿元,增长28.9%、20.7%。进口产品来看,部分重要原材料和农产品进口增速较快。前7个月,我省进口机电产品877.1亿元,增长10.2%。进口农产品95.3亿元,增长28.4%。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57.6亿元,增长81%。 外贸主体活力增强
“一村一码”守护万顷良田
本报讯(记者 樊霞 姚广强)8月15日,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街道义庄村村民蒋国庆拿出手机,扫描焦作市耕地保护二维码,查看村里还有哪些土地可以用于划宅基地。不同颜色标示的永久基本农田、耕地、林地、园地、设施农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在手机上一目了然。 “有了这个二维码,村民方便,村干部也省心省力。”义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春玲说,过去对土地性质拿不准时,村干部要去街道或者区里查询,现在通过手机了解,对村里土地的性质门儿清。 截至今年7月31日,耕地保护“一码通”已覆盖该市107个涉农乡镇(街道)、1791个行政村。 2024年11月,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运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了耕地保护“一码通”平台,以“一村一码”实现土地性质“一码查询”、违法行为“一码举报”,推动耕地保护从监管端被动防控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为守牢耕地红线筑起科技防护网。 “一码通”平台工作人员介绍,扫描每个村的二维码后,都能显示3张图:耕地位置图、永久基本农田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图上的工具,还可以方便地测量
追青逐绿河南答卷⑥【我家这片天】
追青逐绿河南答卷⑥【我家这片天】
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石缝“绣”绿成金山
丹江口水库边的小草峪小流域郁郁葱葱。本报记者 李栀子 摄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李栀子 见习记者 郭云波 河南博物院的展柜里,“云纹铜禁”等楚国青铜器静静陈列,绿锈斑驳中藏着两千多年前的荣光。这些国宝多出土于楚国最早的都城——龙城(丹阳),如今,这座古城已沉睡在丹江口水库的碧波之下。 而在丹江口库区北岸的小草峪小流域,曾经的荒山秃岭如裸露的筋骨,侵蚀沟、鸡爪沟纵横交错,像大地上无法愈合的伤疤。当地人常念叨:“说不定从楚国冶铜那会儿起,这山就病了。” 8月8日,记者来到淅川,清晨薄雾像轻纱似的缠绕着青山,丹江口水库铺开一汪碧蓝,把连绵的翠影揉碎在波涛里。站在观景台眺望,小草峪小流域早已换了新装——10余年植绿护绿,曾经的石头山硬是被“绣”上了绿衣,漫山的绿意在清风吹拂下起起伏伏。 “当年哪有这景致?山上全是‘红爪爪’的裸石,几乎看不到绿色。”马蹬镇水利站站长张晓锋指着眼前的林海感慨万千。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淅川的水土保持工作直接关系着北方亿万群众的饮水安全。仅以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