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海关总署出台16条重点措施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支持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建设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 邹多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日,海关总署聚焦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等五个方面公布出台16条重点措施,支持新时代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具体来看,主要措施包括:优化铁路快通、过境班列集拼、集散监管模式,支持和保障鄂州花湖机场新开和加密国际定期货运航班,支持提升合肥国际陆港在国家集结中心规划层级,支持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建设;支持中部地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促进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探索将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推广至铁路口岸,支持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支持中部地区依托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打造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扩大“跨境一锁”“蔬菜直供”等监管试点;支持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与肯尼亚内罗毕肯雅塔国际机场签署卫生合作协议,推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等。 此外,海关还在助力中部地区提升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
不忘出发“原点” 大别山上寻找精神坐标
这是一棵8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当年,红二十五军就是从此出发,十个月时间,近万里血战,率先到达陕北。离古银杏树不远,是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战争年代,红军在何家冲驻扎多年,传下了许多感人故事。90年过去,在大别山精神带动下,如今的何家冲村,正依托红色旅游带动,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宋迎迎 张麟凡 钟曼迪 辛鹏 信阳台张勇 )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赵一帆 刘一洁 农业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 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两路参加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河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田间地头、科研院所、企业工厂,解锁现代农业背后的科技密码,感受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科技赋能,擘画农业新图景 小猪“上楼”、全屋空气过滤、定制营养餐、智能机器人做管家……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围绕“种、料、康、养、舍、洁、智”等形成20大核心技术,建设“全屋智能”综合体,让养猪这个“脏活儿累活儿”变成了“科技活儿”。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农业大省、畜牧大省,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黄河之畔,中原农谷“生根发芽”,聚集5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3支科研团队,推动全省小麦制种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洛阳,首个农机行业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
河南:从“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迭代升级
一粒粒小麦被研磨成粉,一个个水饺被速冻保鲜,一袋袋汤圆被分发四散,一瓶瓶牛奶被装箱运输……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遍地开花,生产线上人机配合流畅,生产线下产学研合作密切,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地方农业产业不断加速转型发展。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大省。近年来,河南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链式盟式发展,打造万亿元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培育了“双汇”“牧原”“三全”“思念”“白象”“蜜雪冰城”“卫龙”等一大批著名品牌。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介绍,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南支柱产业之一,河南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走进河南各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看到了河南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迭代升级。把新鲜食材端上“世人餐桌”“我们产品的主要原料小麦,来自河南省本地及周边。”今麦郎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