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这次出访欧洲,河南收获了什么∣大象时政·周看点
本周,省委书记刘宁率河南代表团出国访问。五天时间,先后去了波兰和卢森堡。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国家?代表团都去了哪些地方?收获了什么?本期“周看点”,我们聊聊河南的这次欧洲行。【看点一】时间,为啥是现在?这次出访,有几个信息值得关注。第一,就是特殊的时间点。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就越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河南代表团此时出访,并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是贯彻落实高层共识的实际行动,也是河南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举措。另一方面,河南正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今年“新春第一会”上,河南明确提出了这一目标。在7月份举行的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又再次做出部署。这次出访,就是河南为更好地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铺路搭桥。【看点二】地点,为啥是波兰、卢森堡这次出访,河南代表团先后去了波兰和卢森堡。两个行程
古韵中原,“中”得很!——河南以改革之笔绘文化新卷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丁 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仇继辉 当古老甲骨文邂逅现代科技,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日前,河南安阳夜空,月色如水,繁星点点,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深邃的苍穹中依次组成“商”“虹”“舟”“鹿”等甲骨文字样。现场观众惊呼:“一眼千年,尽情领略古人的造字智慧,真是不虚此行。” 这是殷墟博物馆推出的《甲骨文奇遇记》主题数字沉浸展序幕上的生动场景。 河南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美誉。从《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到借助科技力量延续龙门石窟千年佛窟生命力;从开封清明上河园一票难求,到洛邑古城成游客“心头好”……河南以改革为刃,破梗阻、激活力,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日前,伴着和风,记者行走在中原大地上,探寻河南以改革之笔绘文化新卷的实践
产权线上交易厚了农村“家底”
□本报记者 赵振杰 李亚伟 “封丘县陈桥镇东香湖村37亩土地3年租赁经营权起拍价2.22万元/年。”8月28日10时许,这条挂在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的链接吸引了200多人在线围观。 “每亩地一年才600元,还连成一大片,太值了!”东香湖村村民李华杰早早赶到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摩拳擦掌等着抢下这片心仪的土地。倒计时一结束,他果断点下鼠标,“H9338”第一个出价成功。 突然,屏幕上跳出个“Z0270”,直接加价200元。紧接着,更多编号接连“杀”出,竞价记录排了好几页。原本淡定的李华杰坐不住了,赶紧打电话给合伙人:“上3万元了,再追一把吗?”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竞价,李华杰最终以3.92万元/年成功拿下这块地,溢价率76.58%。 当天11时许,李华杰大步迈出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他刚咨询完后续交易事项。尽管最终成交价远超起拍价,但他的脸上写满了期待:“多花些钱,值!平台公开透明,大伙儿公平竞争,谁都没意见。” 今年5月份,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线,涉及资金200
科技赋能 链上生花丨河南小麦产业链联盟揭牌成立 让小麦种得好卖得好用得好
□本报记者 李若凡 中原熟,天下足。“每年只要河南小麦丰收了,全国夏粮丰收就有基础,国家口粮绝对安全就更有保障。”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曾言。 这句话,精准点出河南小麦“压舱石”的分量——作为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每4粒中国小麦中就有1粒来自河南。 为切实扛牢这份“保粮安”的责任,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河南省再推关键举措。9月11日,在第五届郑州·中国好粮油产品及机械设备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上,河南小麦产业链联盟正式揭牌成立。 未来,该联盟将建强“富民链条”,推动我省小麦产业从“高产”向“高质高效”转型,让千万种粮农户共享产业增值红利。 困境:产量全国第一,产业链亟待建强 作为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加工大省,河南的家底足够厚实:小麦产量占全国1/4以上,年加工量超3000万吨,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三全、思念、白象等龙头企业闻名全国。但是,也面临短板。 “专用小麦品种自给率不足50%,面包粉原料大多依赖进口;精深加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