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我们在见证什么?
战士昂首阔步,战旗迎风招展,战机碧空翱翔,战车浩荡前行。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在这里隆重举行。
这场阅兵,不仅是一场民族记忆的唤醒、和平理念的传递,更是一次国家实力的展示。幸运的是,我们正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见证礼遇英雄
“老兵不死,只有凋零”,这是十年前作为第一方阵的老兵方阵,在我们记忆中留下的深刻记忆。
今年,这些老兵们大都已经是百岁高龄。有人说,今年的“九三”,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我们在这样的场合见到这些抗战老兵了。
“综合考虑身体状况等因素,不再组织抗战老兵方队参阅……”这是时间带给我们的最大遗憾。
他们昂起头颅,迎风飘动着稀疏白发;他们敬起军礼,努力伸展着扭曲关节;他们换上军装,衣服覆盖着道道伤疤……虽然不再组织方队参阅,但当镜头扫过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的老兵们,我们依然充满敬意和震撼。纪念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了崇高敬意。
参阅方阵中,一面面功勋战旗猎猎、一个个熟悉番号煌煌。“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梁山战斗英雄连”的贴身肉搏……如在眼前。这些,就是中国军民以血肉长城拖垮日军主力,改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的例证。
以今日之富强,回应昨日之牺牲;以举国之盛事,纪念抗战之胜利,这就是对于民族英雄的最好礼赞。
(图片来源:新华社)
见证实力蜕变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随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阅兵仪式开启。
那时武器还靠收缴,“万国牌”的各式武器相继登场;那时火炮还需马拉,广场下留下一排马粪;那时飞机还很奢侈,“飞机不够就飞两遍”……那时虽然“窘迫”,但仍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它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而今,九三阅兵场上,国产现役主战装备的浩浩荡荡,是当年的畅想并未落空的最好实证。受阅部队中,新型坦克、导弹、无人机、无人潜航器、反无人装备等国产主战装备占比超过80%,首次亮相的武器装备也占比很大……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歼-20S的入列将重塑空中竞争规则……我们并非只能靠“小米加步枪”守护家园,并非只能靠血肉之躯阻击敌人。每一件“大国重器”、“神兵利器”的出现,都是对“卡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都是对先烈泣血期待的深情告慰。
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让我们当年许下的铮铮誓言,化为今日身上的巍巍铁甲!
见证和平决心
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必然更懂得和平的珍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我们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并不是为了仇恨延续、彼此攻击,而是为了让我们铭记战争的残酷、侵略的残暴,更是为了展示我们守护家园的信心与能力,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九三阅兵虽然展示出许多先进武器,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却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别国一寸土地。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宪法的国家,是核大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阅兵仪式上,头戴蓝色贝雷帽、脖系蓝色丝巾的维和部队方队,格外引人注目。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派出的维和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维和部队方队,可以让我们直观看到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从抗战期间的“东方主战场”,到如今的“维和关键力量”,中国一次次咽下锈迹弹片,又一次次递出和平橄榄。
当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无人机镜头下移,这些纯洁生灵所俯瞰的大地,当生机勃勃;当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人们目光向上,这些彩色气球所飞向的天空,当纯净湛蓝。当盛大的仪式落幕,我们望向彼此的眼神,当充满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