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智慧蚕房”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来源:   |  
2025年08月28日 22:11:23
分享到:

盛夏八月,热浪席卷山峦,但在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的工厂化养蚕基地内,却是凉风习习。

恒温恒湿的厂房内,密密麻麻的蚕宝宝在现代化的多层养殖架上安静进食。这座智能工厂,正悄然改写这个大别山深处小村庄的发展轨迹,为延续千年的养蚕技艺注入科技动能。

多层养殖架上布满蚕宝宝。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多层养殖架上布满蚕宝宝。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曾经,中畈村顶着贫困村的帽子苦苦挣扎。尽管槎水镇素有养蚕传统,家家户户以此为生,但传统的“靠天吃饭”模式制约着发展。

2016年,中畈村整村脱贫出列,“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村支书杨红旗心头的首要课题。

“引进现代化车间和设备,启动资金少说也要2000万元,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回忆起起步的艰难,杨红旗感慨万千。

难题倒逼创新,中畈村探索出一条务实路径:放弃昂贵的全自动化方案,采取半自动化生产线,在关键环节保留必要人力,将成本大幅压缩,建成了这座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养蚕基地。

走进宽敞明亮的车间,看不见随意堆放的桑叶,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均由智能系统精准掌控。

“工厂实现了全年化、饲料化、智能化养蚕,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杨红旗指着运转有序的设备介绍道。技术革新直击传统养蚕的三大痛点:空间、季节与人力。

传统方式一亩桑叶仅能供养约2张蚕种,而将桑叶加工成颗粒饲料后,同面积桑园可支撑近10张蚕种;人工饲料喂养突破桑叶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循环生产;尤其在幼蚕生长的关键前三龄期,饲料喂养节省高达75%的人工……杨红旗细数着科技养蚕带来的利好。

“过去采桑喂蚕十分辛苦,如今在车间里监控设备、定期投喂就行了,养蚕不再是苦差事!”这位有着40余年养蚕经验的村支书由衷感叹。

科技红利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产业园每年向周边150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户均增收6000元。

蚕茧。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蚕茧。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摄

“以前一年最多养三季,现在能养六季,收入翻番!”当地村民说道。

2024年,工厂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并创造了20余个就业岗位。

可喜的是,产业链条也在延伸,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深加工产品相继开发上市。

“下一步,我们要唱好‘融合戏’!”杨红旗信心满满地描绘蓝图,“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蚕桑文化节等农文旅项目,深挖桑枝木耳、桑叶茶等特色产品潜力,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特色蚕桑村。”

从田间地头到智能工厂,科技的银梭正为中畈村编织出一条产业兴旺的金色丝路,让千年蚕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吐露新丝、绽放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