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新“稻”路 旱涝都高产
镇平县张林镇蒋庄村村干部与种植户一起查看节水抗旱稻长势。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运海
水稻是水生庄稼,水源短缺的地方能种水稻吗?能。
自2023年我省开始推广节水抗旱稻以来,全省累计推广种植节水抗旱稻超过50万亩。很多种过的农民都说,节水抗旱稻省工又节水、旱涝都高产。
农业“老把式”种植抗旱稻
8月16日,天气高温炎热。在镇平县贾宋镇黑龙庙村一块稻田里,虽然没有存水,但稻苗长势喜人。田地的承包人李占成说:“这里种的是节水抗旱稻,抗旱能力特强,没水的情况下也能长势良好,获得高产。”
50多岁的李占成,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也是农业生产“老把式”,共承包土地3000多亩,一直是夏收小麦、秋种玉米。但是这几年,他种玉米遇到了烦心事:一是玉米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收益较小;二是承包的土地有些是低洼易涝区,旱时浇不了水,涝时排不出水,导致玉米产量很低,效益更差。
要想让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对这种低洼易涝地,必须改种别的粮食作物。种什么,李占成也很迷茫。
节水抗旱稻是我国重大原创型科技成果,节水抗旱稻研发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和团队研发的节水抗旱稻,在节水50%的情况下,亩产仍达到550公斤。2023年9月,豫资控股集团旗下宝稻(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光山县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河南宝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我省引进推广节水抗旱稻,并立志“让每一滴水长出更多的粮食”。
得到这些消息后,去年李占成试验种植节水抗旱稻60亩,取得亩产超过500公斤的产量。他说:“去年秋季曾下过一场大雨,玉米地里水深超过膝盖,无法排出。后来,用水泵把玉米地里的水抽到稻田里,但是很多玉米还是淹死了。”
尝到甜头的李占成,今年种植节水抗旱稻300亩。今年夏季连续高温干旱和前段时间的大雨,他种植的节水抗旱稻更显出独有的优势。他说:“节水抗旱稻不怕旱,也不怕涝。夏季连续高温干旱时,不浇水也长势良好;前段时间连下几场大雨,邻居低洼地种植的玉米又淹了,而节水抗旱稻没受任何影响。”
节水抗旱稻旱涝都高产
“我们村今年试种了200亩节水抗旱稻,低洼易涝地种植的玉米往往被淹减产乃至绝收,节水抗旱稻旱种旱管,种植方式简便,省去了育秧插秧环节,秋季可以品尝蒋庄新米了。”镇平县张林镇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刘杰,在参观了李占成的节水抗旱稻种植情况后,带动村民积极发展稻米产业。
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俊周分析,节水抗旱稻不仅具有传统水稻优质高产的特点,同时具备旱稻节水抗旱的优良特性,在水田可以实现节水栽培,在旱地可以像种植小麦、玉米一样旱种旱管,种植模式极度轻简化。传统水稻一季要浇水4次至8次,而节水抗旱稻只需要2次至3次。“在有水灌溉时能像水稻一样高产,在缺水时又能像旱稻一样稳产。今年夏季出现了连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节水抗旱稻经受住了考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节水抗旱稻优势在哪儿?李俊周介绍,雨水丰富地区的山坡地、沿江沿河的滩涂地、低洼易涝地都是节水抗旱稻适宜生长的目标区域。能在广泛区域普遍适种稳产,关键就在于节水抗旱稻具有抗旱节水、不怕淹、易种植等显著特性。
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一方面,我省旱地面积较大,干旱区域覆盖豫南、豫西、豫中及豫东部分地区,许多土地没有固定水源和灌溉设施,不能正常灌溉。另一方面,夏季洪涝、持续阴雨多发,豫东南的低涝易洼地及沿黄的滩涂盐碱地有1000多万亩,旱作物经常发生涝灾,推广节水抗旱稻潜力巨大。河南宝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正帅说,他们对水稻种植提出了“三个一百万亩”发展规划,分别是在低洼易涝地、盐碱地、中低产田推广节水抗旱稻一百万亩;培育特优质水稻品种,在高产水田推广优质水稻一百万亩;推广我省培育的特色糯稻、功能稻米、地方特色品种一百万亩,从而实现水稻单产的大规模提升,助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