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治”入微丨“三多”变“三新”

来源:   |  
2025年08月25日 10:40:39
分享到:

大河网讯  近年来,乡村治理日益凸显文化赋能的重要性。信阳息县弯柳树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老百姓的好活法,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扶心,道德育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综合治理之路。

修心田“懒人村”变“孝心村”

弯柳树村位于息县路口乡政府南5公里处,全村483户2375人,古称“竖斧邨”,该名出自古息八景之一的“竖斧春耕”的典故。

走进弯柳树村,村庄干净整洁,村民热情有礼,邻里之间互相帮忙,一派和谐景象。

然而,十几年前的弯柳树村却是另一番“风景”。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从贵州嫁到弯柳树村的蔡志梅形象地说,十几年前,村里到处充斥着麻将声和吵架声。

村干部用顺口溜描述了当时村里的“三多”现象:不养老人的多,打架吵架的多,打麻将不干活的多。

人心不变,思想不变,再美的未来也难照进现实的画卷。

2013年,弯柳树村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宋瑞从 “人心” 入手,开办息县第一个村级道德讲堂,讲孝道、讲奋斗、讲党的好政策、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唤醒乡村精气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

听着学着,村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渐渐改变了。

村民变了,村风也就正了。2014年8月,弯柳树村被授予“中华孝心示范村”,成为全国第17个该类示范村。同时,村里还先后获得“弘扬中华孝道示范基地”“河南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新村”等多项荣誉。

村干部、网格员与群众围坐调解纠纷。

树新风丨古村孝道新

孝道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唤醒村民的内心文化基因。为激励村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2015年开始,弯柳树村“两委”每年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好乡贤”“十大孝子”等评选表彰活动。目前,已开展表彰活动10余次,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村民300多名。

“每一次评选都是一次广泛的社会动员,推荐、筛选、投票和公示的过程,也是一次村民自主参与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新的德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当地村民表示。

活动中,村“两委”不仅给受表彰的村民颁发荣誉证书和礼品,还在村民家门前高高悬挂表彰奖牌;如果是外地嫁来的媳妇,村委会还会敲锣打鼓到其娘家送奖牌。

“大家都争当好村民、好媳妇、好儿女啥的,跟以前比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村民赵忠珍对记者说,就这样,通过身边榜样和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弯柳树村民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夫妻吵架、邻里不和等现象几乎不见了。

良好的村风民风成为最亮眼的 “招商名片”,9家企业先后到村投资建厂,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形成了弯柳树村级扶贫产业园。

王春玲是第一个到弯柳树村投资的,她承包360亩耕地,坚持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只用环保酵素。在累计投入500万元后,土壤里的蚯蚓回来了,地力恢复了,酵素水稻也从亩产100多斤增长到1000斤,一周销售近百万元。

渐渐地,门窗加工厂、电商物流园、有机蔬菜基地……各种产业雨后春笋般在弯柳树村出现。如今,发展模式输出也成为村里的产业,南阳等地专门向弯柳树村购买服务,帮助打造德孝文化村。

据统计,2024年弯柳树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3万余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2024年的20700多元,走出一条有德始有财的“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之路。

立村规丨“小村约”撬动“大治理”

移风易俗,应该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的作用。在弯柳树村“两委”的组织下,全体村民参与制定了弯柳树村“两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生态文明公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

“通过共同制定《村规民约》,促使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村民参与意识更加强烈,乡村治理更加规范,村‘两委’凝聚力向心力更加强劲。”弯柳树村党支部书记汪学华介绍,“我们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引领示范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展演等活动,推动文明新风从 ‘一时新’变‘长久新’。”

同时,弯柳树村共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均设有党小组,由党员任网格员,每名网格员每周至少将网格内常住人口走访一遍,通过全覆盖式走访,及时了解发现群众的诉求和矛盾纠纷,对于能够及时化解的问题现场办理,不能及时化解的问题上报村“两委”协商化解,疑难问题由村级上报乡联席办研判化解。通过“全域网格”精准化管理,实现了信息采集、矛盾化解、隐患排查、便民生活等一体化服务,切实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2018年,弯柳树村在息县县委、县政府开展的乡村振兴“五面红旗”党支部评选中,一举夺得两面红旗,其中一面就是“乡风文明党支部红旗”。

记者手记

在弯柳树村的采访中,最触动我的是村民从“等靠要”到主动改变的觉醒。

翻开村里的《生态文明公约》,“垃圾分类积分换鸡蛋”“红白事限酒席20桌”等条款充满烟火气。村支书汪学华说:“黑榜上的人后来都主动申请上红榜,要面子是村民最朴素的觉醒。”

孝善治村的深意,或许正在于唤醒人心中“向善向上”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