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勇闯“慧”农路(我的青春这样“创”)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实习生 李承洋
“就像种庄稼,春种秋收有其自然规律。我们先在河南扎根,再慢慢努力抽穗结果。”8月20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孵化园里,张高美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地图,用红笔圈出的28个乡镇,十分醒目。
这便是张高美智慧农业创业项目——“数农通”起航的原点。
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姑娘,寒暑假常在兰考姥姥家帮忙干农活,目睹过传统种植“看天吃饭”的脆弱。能不能用数据改变农业?4年前,当时正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统计学专业就读的张高美心中有了创业的想法。
“绝不能拍脑袋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验证,了解真实需求。”张高美带领15名伙伴遍访河南28个乡镇,南阳的玉米地、信阳的茶园、驻马店的麦田里,农民对科学化种植的渴望,坚定了她对农业科技的创业热忱。
但她也明白,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于是集结种业、计算机等方向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了跨学科团队,聚焦卫星遥感监测、土壤治理和区块链溯源三大领域,立志用数字技术破解传统农业痛点。
百公里之外的临颍县,“数农通”项目试点辣椒大田里,无人机从低空掠过,红外遥感器将作物生长数据实时回传;田间的传感器敏锐捕捉着土壤墒情;中央系统瞬间分析,自动开启滴灌设备精准补水补肥……
“传统测土配肥靠人工,我们让数据自己说话。”张高美解释,团队研发的三大系统形成闭环:种土适配系统通过土壤检测数据匹配最优种子,将品种试种周期缩短一半;AI种植决策系统整合土壤、气候、虫害数据,实现灌溉施肥自动化;区块链溯源系统则给每批农产品生成“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从播种到运输的全过程。
但创业之路绝非坦途。
张高美清晰地记得,团队最艰难时,100多名跨专业学生挤在学校提供的免费直播间里,靠全国首个大学生助农直播大赛创下单条视频1亿播放量的成绩,既帮农户卖掉滞销农产品,也为项目赢得了关注度。
于她而言,学业压力也是不小的挑战。张高美主修统计学,创业期间辅修法学,后来又考研攻读农学硕士学位。
“先完成学业,再种好‘试验田’。”在张高美看来,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就像给种子套上保护膜,基础打牢了才经得起风雨。
如今,这个曾在宿舍讨论创业方案的团队,斩获5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的智能种养决策系统在多地试点成效显著:在三门峡葡萄基地,通过智能补光技术让亩均收益提升810元;2023年研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更让滑县高端果品端上国家级会议餐桌。“数农通”项目已步入正轨,获得了天使轮投资。
“时刻记住你为什么要出发。现在,我就想先为河南老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等把这里做好了,再想更远的地方。”谈及未来,张高美信心满满,她要用科技在田埂上写下属于新农人的青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