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河南|山东河南同饮黄河水,生态补偿促进共治共享
清晨6点,三门峡水利枢纽,大量漂浮物伴随着上游的来水在坝前聚集。有着多年清污经验的陈冬文知道,这不会是一场轻松的“战斗”。
陈冬文是三门峡水力发电公司水工中心副主任,2010年工作以来,每年都需要和团队成员根据黄河上游的来水来污情况进行污物清理。她说,根据坝前漂浮物的聚集情况,除了采用悬臂吊挂清污抓斗外,有时候还利用船推清污、清污船与挖掘机联合作业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清污效率,“我们一年一年地坚守,就是为了让黄河清水清风走东海。”陈冬文说。
水质逐年改善,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也随之变好。位于河南省下游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3年累计实现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植被日渐丰茂,吸引了更多鸟类栖息,成为“黄河口国际观鸟”文旅品牌的名片。该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心主任王忠敏告诉记者,保护区仅2024年就累计接待生态研学人员4万余人,接待入区游客100余万人。
河南、山东两省同饮黄河水,如何激励上游省份更加主动作为,保护水质?山东省坚持算生态账、长远账,早在2021年就与河南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迈出了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一步。协议综合考虑黄河水情和两省实际,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
协议签署以来,山东省已累计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金2.5亿元。中央财政对山东省主动牵头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第一个省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协调地区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形成并深化了豫鲁黄河流域治理共担共享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两省双赢。”河南省财政厅负责人说。
“鲁豫携手共治,为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提供了成功样本。”山东省财政厅负责人表示,目前山东进一步健全流域治理链条,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累计补偿金额达22.29亿元,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行政推动与经济杠杆调节双轮驱动,实现省内全流域保护责任共担、环境污染共治、生态效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