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面对“烤”验,让“纳凉”惠及更多人
□李晓星
蒸煮模式持续,高温天气或突破历史峰值。在如此高温之下,河南人“成熟”了许多,不少网友说不定会想起那句老话——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俗话说得好,句句大智慧。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成为普通市民消暑的对策。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玩水滑冰等休闲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的“纳凉狂欢季”也圈粉无数;出个门必须全副“捂”装,刚需之下,冰丝防晒、遮阳伞等清凉商品走俏市场;Wi-Fi、西瓜、空调,居家避暑的市民购买制冷家电的需求急速上升……
如今的清凉经济,已经从简单的“找地方乘凉”升级为融合消费升级、体验经济、多产业联动的复杂经济现象。如何让“清凉”成为惠及全民的夏日福祉?高温催热的不仅是市场,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和产业发展的韧性。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暑假期间,一些学生对此身体力行。有些天性好奇的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留神的间隙,三五成群地潜入野外危险区域游泳。教育部门多发警示通知,学校班级群三令五申,家长承担起监护责任,全社会行动起来织密安全防护网,方能切实构筑起守护生命的立体防线。
夏季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旱涝“模式切换”就在瞬间,据省气象台预计,15日起,多地有阵雨、雷阵雨,伴随大风。强化隐患排查与安全意识,筑牢安全底线,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强化监测预警,及时会商研判,关口前置,行动在先,方能以更周全的准备、更严密的措施,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旱涝灾害。
风雨难测,水火无情,极端天气既考验着社会的凝聚力与行动力,也映照着人们守望相助的信心与决心。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我们方能从容应“烤”,交出优异答卷,平安度过又一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