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豫你同行|破解“内卷”焦虑,大别山给了青年怎样的“突围”启示?

来源:   |  
2025年07月10日 08:32:01
分享到:

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9日电(通讯员 张朝阳 记者 王文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青年要在奋斗中追逐青春理想 。”信阳师范大学大别山精神研究院院长田青刚的话语,回响在巍巍大别山间。面对当下青年群体中弥漫的“内卷”焦虑与“躺平”心态,这片浸润着红色血脉的土地,正以其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实践,给出穿越时空的“突围”启示。

图为河南新县英雄山上“红旗飘飘”雕塑。 刘宏冰 摄

  信念如磐:在精神坐标中找寻“定力”

  “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田青刚这样概括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内涵。短短十六个字,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代青年破解内心迷茫的精神密码。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这种坚韧源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力量。红二十五军在策应中央红军时立下誓言:“我们这几千人就是牺牲完了,也要牵制住敌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北上。”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游击队战士刘名榜在回答邓小平“如何坚持下来”的提问时说:“靠党的坚强领导,靠握紧枪杆子,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铁了心地支持、掩护我们。没有他们,我们一天都活不下来!”

  “大别山精神中的信念之光、奋斗之志、为民之情,正是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精神坐标 。”田青刚表示,从革命先辈“小我融入大我”的抉择中,当代青年可以锚定个人理想与强国建设同频共振的“信念”坐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保持“咬定青山”的清醒与定力。

图为信阳师范大学师生在许世友将军故里走访学习。 孙启正 摄

  守正创新: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汲取力量

  如何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走进青年心里?大别山精神研究院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实践教学、校地合作三位一体思政育人的创新之路,打破课堂边界,构建起“行走的思政课”体系。据了解,信阳师范大学以史实为基,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情景体验和亲身解说结合的方式,让青年学子们近距离触摸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真实历史脉搏。

  该院还联合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等单位,由学生自编自演《大别山上红旗飘》《大别山上杜鹃红》等舞台剧,用“青言青语”讲述革命故事,实现了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

  “大思政课要避免‘填鸭式’说教。”田青刚介绍,围绕“从大别山突围看新时代青年如何突破‘内卷’”“脱贫攻坚与革命战争年代的奋斗精神有何共通之处”等议题,该院举办校园辩论赛,引导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答案。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大别山精神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激发了青年的思辨活力。

图为河南新县田铺大塆发展新貌。 韩家东 摄

  躬身实践:在扎根沃野中实现“突围”

  精神的力量,最终要落脚于实践的土壤。大别山精神给予青年的启示,不仅在于历史的回望,更在于当下的行动。

  韩光莹便是躬身实践的代表。2012年,当得知家乡田铺大塆被选为美丽乡村试点时,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务工生涯,拿出近30万元积蓄,将自家老屋改造成村里首家民宿——“老家寒舍”。在他的带动下,20余户村民相继开办特色店铺。他还在网上自学营销知识,传授给村民,带领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如今,田铺大塆已成为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世代种田的大塆人吃上了“旅游饭”。2020年,田铺大塆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接待游客66万余人次,旅游收入3221万元。

  从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到大别山精神的创新传承,再到当代青年的返乡创业,大别山精神的“突围”启示一脉相承,它鼓励青年超越眼前的困顿,将个人价值置于更宏大的坐标系中去审视;它指引青年在坚守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舞台,书写无愧于青春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