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录取通知书精彩迭代 过去的录取通知书都长啥样?
1980年,五中的老师们把本市高校招生第一批(全国重点院校)录取通知书发到学生手中。 王宝琴摄
2002年,家住西城的吴轩兴奋地从邮政特快专递员手中接过北方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王辰生摄
2015年,家住东城的马凡雨拿到全市第一批第一封高招录取通知书。方非摄
眼下,高考学子将陆续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薄如蝉翼的“5G”钢、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7颗耐盐碱大豆组成“北斗”……脑洞大开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各显创意,让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收获了更多惊喜与祝福。看着越来越酷炫的录取通知书,人们禁不住好奇:过去的录取通知书都长啥样?
录取没录取都会发通知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青年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十分踊跃。以1953年为例,全国共有报考新生8.0128万名,报考人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当年被录取的新生人数共有7.154万名。每一个录取新生,都会接到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发放的正式通知书。除发放录取通知外,北京、沈阳、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六大城市录取新生的名单还会在当地报纸上公布。(1953年9月25日《北京日报》1版,《全国高等学校新生名单今日发榜》)
首都的高等学校,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1956年时,北京已经拥有32所高等学校。其中,中央民族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25所院校,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1956年当年还新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北京中医学院。在这一年,全国2.7万多名青年接到了首都高等学校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在首都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在秋季时增加到了7.7万多名。(1956年8月25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高等学校发展到三十二所》)
和今天不同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没被录取的考生,也会收到一份不录取通知书。据1955年8月12日本报2版《关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一些问题答读者问》报道记载,录取的考生由录取的学校发给录取通知书(凭录取通知书报到入学);没有被录取的考生,由所属地区(或省、市)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发给不录取通知书。
不录取通知书也很有人情味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落榜考生的殷切鼓励。如1964年陕西省高校招生委员会的未被录取通知书上写着:“你未被录取,希望你能在生产劳动战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愉快地、积极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2013年7月31日《北京日报》19版,《我国曾发放“未被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