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郑裴李岗遗址 探寻8000多年前的中华农耕文明起源地

来源:   |  
2023年05月16日 08:25:23
分享到:

裴李岗村文化广场

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座墓葬遗址进行发掘

裴李岗遗址西区旧石器遗存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宋光华 邓飞 文图

  鸵鸟蛋穿项链、粮食酿酒、墓叠墓、墓主人肩旁放陶壶……5月12日,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记者看到了一些“新奇”的场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裴李岗遗址现场发掘负责人李永强为记者讲解8000多年前,甚至可追溯2万多年前的农耕文化究竟是啥样?它跟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哪些地方相似?

  【酿酒】

  8000年前,新郑裴李岗已开始使用红曲霉酿酒

  当天上午,记者在新郑裴李岗遗址探访期间发现,多个墓坑的墓葬之人肩膀旁边,都有一个陶壶。它是干什么用的?

  “经过对陶壶中的残留物进行分析,我们推测,这应该是用来装酒的陶制酒器。”据李永强介绍,研究人员曾在两件陶壶的残留物中,检测出了丰富的红曲霉菌丝和闭囊壳,以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据此推测,陶壶是用于酿酒和储酒的。

  “裴李岗遗址最新发现距今约8000年使用红曲霉发酵酿成的酒,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红曲霉酿酒技术。”李永强说。在新郑裴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碳化果壳,以及浮选出的少量植物种子,有黍、稻、粟等。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用粮食酿酒呢?李永强说,可能与殡葬礼仪有关,每个墓葬都用陶壶装酒,需求量大,粮食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南方稻作农业和北方旱作农业在此汇聚。因此,裴李岗文化更接近于农业的起源扩散阶段。

  【审美】

  26000年前,古人用鸵鸟蛋壳穿成“项链”

  据李永强介绍,1977年至1979年间共进行了4次发掘,在裴李岗遗址的西部发现了距今30000~26000年的旧石器晚期遗存,出土的大量细石器和加工过的鸵鸟蛋壳,进一步丰富了裴李岗遗址的内涵。

  “把蛋壳穿起来做成好看的项链,说明当时的人已有爱美之心。”李永强说,“据研究记载,从20万年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才出现鸵鸟蛋,而且处于北温带的中原地区只有中晚期才适合鸵鸟生存。其实,现在的非洲部落还在延续佩戴这种装饰品。”

  此前,因为在裴李岗遗址发现8000年前的石磨棒和石磨盘,专家一直将该遗址定义为新时期遗址,这次发现26000年前的鸵鸟蛋壳串珠、细石器和牙齿,说明这里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生存。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裴李岗遗址的墓区,不同时期的墓在这里可以同时找到,而且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区域,被李永强推测为生活区的“垃圾场”。

  从最新掌握的考古材料来看,从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中期,再到商代,不同时期的先民都不约而同选择在该区域定居、生产和生活,也从侧面说明了裴李岗村所处位置优越的宜居特性。

  “裴李岗遗址发掘规模相对较大,有明确的地层堆积序列,把新石器中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联系起来,既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基本文化面貌,也有利于寻找在它们之间的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址,为研究中原地区新旧石器过渡、寻找新石器早期遗存提供了新的线索。”李永强说。

  【影响】

  裴李岗遗址都出土了哪些文物?

  在现场展板上,记者看到了8000年前的三足钵和圈足钵,几乎和我们现在用的碗一模一样。还有石磨棒形状的石制工具,也类似于现代的擀面杖,从墓中还发现的有石磨盘。

  据悉,1977年至1979年间,考古人员出土了一批典型器物:小口双耳壶、三足壶、三足钵、深腹罐、鼎、碗、钵、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及绿松石、石珠、骨笄等。另外还发现有猪、羊、鹿和其他小动物骨骼,以及梅核、酸枣核、核桃壳等植物果核。

  此外,专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特大型的、不便搬迁的陶壶,说明当时有人在此长期生活居住。同时也发现有陶壶耳部穿孔中有染色特征的韧皮纤维,很可能是穿绳使用的遗存,说明陶壶是具有移动性的容器。裴李岗时期处于定居农业的初期阶段,人群的季节性游动应该仍然存在。

  裴李岗遗址的发现,被确认为一种新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以前的一段空白,更为研究我国农业起源与发展、陶器制作、纺织业、酿酒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裴李岗遗址包含了从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阶段,即距今30000~7500年以来(还可能更早)丰富、深厚的遗存,在同时期遗址中十分罕见。

  李永强认为,这对研究新旧石器过渡阶段涉及的重大历史变迁、追寻中国文化的源头等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包括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旧石器晚期石器制作技术的转变、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从迁徙到定居方式的转变、陶器、磨制石器、农业(植物种植与动物驯化)、建筑、纺织等手工业的起源与发展等重大学术课题。